2016年,我市依靠科技,精心管理,成功克服不利天气的影响,实现了小麦生产丰收。全市529.6万亩小麦,平均亩产474.8公斤,总产251.4万吨。
当前,我市小麦即将返青恢复生长。为了准确掌握小麦越冬后的苗情变化情况,为春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部分市农业专家组成员,深入到宁晋、隆尧、任县、南和、平乡等县麦田,对小麦苗情进行了重点考察。同时,组织各县(市、区)农技人员对当前的冬小麦苗情进行了监测。在此基础上,市农业专家组对全市小麦苗情进行了会商,并提出了小麦春季管理技术建议。
一、小麦播种基础
2016~17年度全市小麦播种面积525.5万亩,比上年减少4.1万亩。从监测情况看,小麦播种基础整体较好。一是节水高产小麦品种播种面积大。播种面积较大的品种主要有济麦22、婴泊700、鲁原502、师栾02-1、农大399、邢麦6号、邢麦7号、良星99、石麦21、河农827、石麦18、衡4399、石新828等,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二是机械化作业质量提高,秸秆粉碎精细,整地播种质量好。播后镇压面积达到415.7万亩,占全市总播种面积的79.1%,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三是麦田墒情较好。2016年,全市伏天降雨量比常年显著偏多,麦田底墒普遍较好;小麦播种期间(10月7日),我市又普降中雨,特别是隆尧、柏乡、南和等山前平原小麦主产区,降雨量达到20毫米以上,口墒也普遍较好。四是播期集中。10月15日前,完成播种面积455.6万亩,占总面积的86.7%。五是底肥充足,配方合理。平均每亩施用量纯氮9.3公斤、五氧化二磷9.0公斤、氧化钾5.9公斤,肥料施用合理。六是种子处理面积大。种子包衣及药剂拌种的面积达492.1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93.6%,病虫害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二、当前全市小麦苗情特点
越冬期间,气温较常年偏高(11月份偏高0.6℃,12月上旬偏高2.2℃),未出现强寒潮等有害天气,气温变化平稳,对小麦越冬较为有利。当前,全市小麦苗情明显好于上年同期,和常年基本相当,是苗情较好的年份之一。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苗情均衡一致,壮苗面积大
今年,全市的小麦苗情基本上均衡一致。全市525.5万亩小麦,其中一类苗面积251.3万亩,二类苗面积233.1万亩,一、二类壮苗占总面积的92.2%。三类弱苗面积31.0万亩,占5.9%。旺苗面积10.1万亩,占1.9%。
(二)群体充足,个体较健壮
全市麦田平均亩总茎蘖数75.2万,较上年同期增8万,比越冬期增5.4万;亩3叶大蘖数51.7万,较上年同期增16.5万,比越冬期增12.3万;主茎叶龄5.7,较上年同期增1.0,比越冬期增0.8;单株茎蘖数3.4个,较上年同期增0.59个,比越冬期增0.6个;单株次生根4.1条,较上年同期增0.51条,比越冬期增0.2条。越冬期间,小麦断续生长,个体和群体发育指标均有所增加。综合评价分析,今年越冬后全市小麦群体充足,个体较健壮,根系发育良好,为夺取小麦丰收奠定了基础。
(三)小麦越冬冻害轻
去年冬季是一个暖冬,整体气温偏高,对小麦安全越冬有利。全市小麦基本上是绿体越冬,并且期间有断续缓慢生长。今年1月下旬,部分麦田小麦叶片尖部有轻微冻害。整体上看,今年是小麦越冬冻害最轻的年份之一。
(四)麦田墒情基本适宜
2016年10月份,全市平均降水量为54.9毫米,较常年偏多1倍;12月份,各县降水量在4.6~14.2毫米,较常年偏多2倍。同时,冬季多雾寡照天气,土壤水分蒸发量小。今年2月21日,全市出现一次降雪过程,平均降水量7.0毫米,最大南和11.3毫米。目前麦田土壤墒情基本适宜,有利于小麦返青后生长。
但是,当前小麦生产上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一是少数旺苗后期倒伏风险较高。有少数麦田播种偏早,播量偏大,加上暖冬的影响,目前群体较大,亩茎数在120万以上。如春季管理不当,存在后期发生倒伏的风险。
二是病虫草害有中偏重发生的趋势。越冬前有少部分麦田发生了麦圆蜘蛛危害;高湿寡照天气条件下,部分麦田冬前发生纹枯病、根腐病危害。麦田杂草发生较为严重,局部呈现“密度大、草龄大”的特点。
三是少部分麦田未进行播后镇压。少部分麦田未进行播后镇压,也未浇冻水,土壤不踏实,透风跑墒严重。
三、春季管理技术措施
根据当前的苗情特点,春季管理要分类指导,因苗施策。早管弱苗促升级,稳管壮苗保大穗,巧管旺苗防倒伏,实现均衡增产。重点抓好以下五项技术措施落实。
(一)搞好麦田镇压保墒
对于整地质量较差、未进行播后镇压、表墒不足的麦田,应在小麦返青前后,选择晴好天气时进行镇压,以破除板结、弥补裂缝、踏实土壤,起到提墒保墒作用。
对于播种偏早、播量偏大、返青期亩茎数在120万以上的旺长麦田,在起身期前后要进行镇压,控旺防倒。
(二)抓好春季肥水适时管理
今年,小麦返青期群体充足,墒情较好,春季肥水管理不宜过早。对于主体壮苗麦田,第一次肥水在起身至拔节期(3月23日~4月5日)进行,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5~20公斤。旺苗麦田第一次肥水要推迟到拔节后(4月5日后)进行,以控旺防倒。群体偏小的晚播麦和弱苗麦田,第一次肥水管理要提前到起身期(3月10~20日)进行,促进分蘖成穗,增加亩穗数。
(三)突出抓好杂草化除
抓住小麦返青后至拔节前这一关键时期,搞好麦田杂草化学防治。以猪殃殃、荠菜、播娘蒿等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每亩用20%使它隆乳油40~50mL、或使甲合剂(20%使它隆乳油20~25mL与20%2甲4氯水剂125~150mL混配)、或苯甲合剂(48%苯达松水剂55~75mL与20%2甲4氯水剂100~150mL混配),也可用75%苯磺隆干悬浮剂以及唑草酮·苯磺隆复配制剂进行防除。
对于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麦田,冬前未除治的,要在小麦起身期前后除治,宜早不宜迟。以雀麦为主的麦田,可用70%氟唑磺隆(彪虎)水分散粒剂、7.5%啶磺草胺(优先)水分散粒剂防治;以看麦娘为主的麦田,可用15%炔草酸(麦极)可湿性粉剂防治;以节节麦为主的麦田要组织人工拔除。
(四)及时防治小麦病虫害
受冻及黄弱苗麦田易受红蜘蛛危害,小麦返青后重点搞好红蜘蛛、根腐病、纹枯病的综合防治;在4月中下旬,重点抓好小麦吸浆虫的蛹期防治;小麦抽穗后要强化“一喷三防”技术措施的落实。
(五)突出抓好科学防灾减灾
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对可能出现的“倒春寒”、霜冻等气象灾害,要快速应对,及时采取准确的技术措施,最大限度的减轻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