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利国利民。近年来,胶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市部署,坚持“一核红色统领”、强化“四翼绿色共治”构建垃圾分类闭环工作模式,从分类标准、智能监管、闭环链条、长效机制四个层面精准发力,推动“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深入人心,植根群众,着力打造“‘胶’您分类 ‘州’到时尚”的胶州名片。
“一核”即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垃圾分类中的核心作用
在市级层面,实行“双组长”制。成立由胶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考核办法等文件,形成“党政统筹调度、部门各司其职、镇街分块负责”的工作格局。在镇街部门层面,实行“双报到”制。要求各部门单位党员回所在小区、村庄进行报道,组建垃圾分类党员先锋队,领取定时定点驻桶指导、入户指导等志愿服务任务。在村庄层面,实行“双公开”制。在农户门口,设置以“亮身份、亮户主、亮人数、亮考核、亮级别”为主要内容的“五亮”公示牌,由村庄垃圾分类领导小组进行“红橙黄蓝绿”五色星评级。在小区单元,设置“五公开”公示牌,标记党员家庭,明确居委会包楼干部、楼长、物业负责人等,公开监督投诉电话,公示分类达标情况,形成比学赶超,争创五星垃圾分类标兵的浓厚氛围。
“四翼”即:一、明确投放标准,解决“分类难”的问题
制定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明确机关单位、学校等12行业垃圾分类导则,并编排顺口溜,以通俗易懂好记的方式让群众了解垃圾分类、参与垃圾分类。根据不同场所、不同特色,创新实施“1+N”分类模式(1代表其他垃圾,N代表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以更精准化的模式,增强垃圾分类意识,实施靶向投资,节约资源。
二、强化智能监管,解决“管控难”的问题
为确保垃圾分类信息化、分类效果可视化、运输路线精准化,胶州市建立了垃圾分类智能管理平台,覆盖全市743个村庄、450个居民小区,并将驻桶指导员打卡情况、各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运转情况以及各类垃圾收运线路运行情况统一纳入智能管理平台的监管范围,实时掌握全市垃圾分类工作动态,为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目标提供数据支撑。
三、构建闭环链条,解决“处置难”的问题
在前端,创新厨前垃圾单独分类,设计独有的厨前垃圾标识,利用阳光堆肥房、庭院堆肥箱等堆肥设施,采用“堆肥三明治”等科学方法制成有机肥直接还田,实现生活垃圾源头减量、资源化再利用。如胶北街道律家庄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由原先的30桶减至现在的13桶,有机肥也成了老百姓口中的“红色肥”,家家户户认领光荣、争当先锋。在中端,推行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定制公交化”收运,合理调整规划线路,定时定点分类收运,特别是落实厨余垃圾日间单独收运。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大件垃圾实行“预约公交化”收运模式,小区、村庄、公共机构及相关企业,量足后预约收运。在末端,始终坚持绿色、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理念,着力形成健全的垃圾处置和循环利用体系。在三里河街道合理布局大件垃圾拆解中心,在阜安街道、胶东街道、铺集镇配置厨余(餐厨)垃圾处置模块,在九龙街道建立生活垃圾自动分类资源化处理中心,依托多个终端处置站,打造周边辐射范围的处置线,实现生活垃圾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
四、健全长效机制,解决“坚持难”的问题
一是健全全民参与机制。抓牢抓实以打造党政机关等为重点的公共机构中心点,以学校、幼儿园等为载体的教育点,以为市民提供开放式互动平台为宗旨的宣教点。二是健全协会促管机制。纳入垃圾分类专家、资源化利用企业等各类人员,积极组织宣教活动,广泛开展知识培训,助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深入开展。三是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创新考核观察员制度、暗访制度、回访制度、轮训制度,将垃圾分类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向纵深发展。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胶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从投放、收集到运输、处理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闭环工作链条,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厨前垃圾单独分类模式,减少了二次污染,促进了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下一步,胶州市将深入贯彻省委和青岛市委部署要求,以“超常规”的路数谋划工作,以“组合拳”的招数破解难题,以“精准化”的打法抓好落实,不断推动全市垃圾分类跨入高质量发展道路,打造品质之城垃圾分类新时尚。(厅城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