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2019年夏玉米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时间:2019-06-04 浏览:181次 来源:技术站

2018年,我市通过强化玉米生产关键技术措施落实,战胜了高温热害等气象灾害,玉米生产取得了较好的收成。为实现从高产到高效、绿色生产方式的转变,减少人工、水、肥、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推动农机农艺融合,保障我市玉米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现提出今年我市夏玉米生产的技术指导意见。
一、总体思路
在生产基础好、常年产量水平高的优势产区,选用高产、稳产、抗逆、适宜机械化收获的品种,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玉米产能;在畜牧养殖业发达的地区,要根据当地养殖规模,稳妥发展饲用玉米;有条件进行深加工或订单种植的区域,要根据市场行情和加工能力,适度种植甜玉米、糯玉米等鲜食玉米,延长产业链条;适度发展高淀粉玉米、高油玉米等高效专用玉米品种;提倡开展大豆、花生与玉米的间作或轮作,优化种植结构,培肥土壤地力;生产条件差、靠天吃饭、玉米产量低的区域,适度改种抗旱耐瘠薄的杂粮杂豆和薯类等低耗水作物。
生产功能区在稳定玉米生产的基础上,持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强对旱涝等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深度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引进示范应用先进适用农机具,提高生产效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探索优化水、肥、药施用技术,降低生产物资投入,提高水分、肥料和农药利用效率;引进示范应用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栽培技术,优化品种布局,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同时做好技术储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
二、关键技术
(一)科学选种
为适应机械化收获,根据我市生态特点和生产条件,以及近年来生产上不同玉米品种的表现,籽粒玉米推荐郑单958、登海605、伟科702、浚单20、蠡玉35、中科11、邢玉11号、邢玉10号等耐密植、生育期适中、稳产性好的玉米品种作为主导品种,谨慎选用雄穗分支少、花粉量小的玉米品种。结合季节性休耕项目可适当搭配种植中晚熟品种。
优化品种结构,在宁晋、威县、大曹庄、隆尧等畜牧业发展较好的区域,推广新科910、登海605等生物量高的青贮玉米品种;鲜食玉米可选用华穗2000、凤糯476、万糯2000、佳糯668、佳彩甜糯等口感、色彩、卖相好的品种;高油玉米可选用高油115、高油1号、高油2号等籽粒含油量高的品种。
(二)种子处理  
药剂拌种是预防玉米多种病虫危害的有效措施。可用含有噻虫嗪、吡虫啉、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等成分的药剂进行拌种,预防蓟马、蚜虫、灰飞虱等苗期害虫和地下害虫;可选用咯菌腈·精甲霜、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或戊唑醇等药剂拌种,预防根腐病、散黑穗病、丝黑穗病和茎基腐病。
(三)适期播种  
我市夏玉米适宜播种期为6月10日~18日,尽量避免6月上旬播种,避免抽穗期遇高温造成热害。要提前备好良种、肥料和农用机械,在小麦收获后进行高质量免耕播种,要保证底墒充足,墒情不足要立即浇“蒙头水”,确保玉米早出苗、出全苗、出齐苗。
种植甜玉米、糯玉米等鲜食玉米需要与其他玉米隔离种植,以防外来花粉串粉后影响果穗品质或口感。一是采用空间隔离,即与其他生育期相近的玉米品种同期播种时空间间隔距离大于200米;二是采用时间隔离,即与其它类型玉米的花期间隔应在25天以上;三是采用自然屏障隔离,即利用房屋、林带等自然障碍物进行隔离。
(四)精细播种
要科学选用播种机械,前茬小麦收获应选用带秸秆切碎和抛撒功能的联合收割机,以确保小麦秸秆还田质量;玉米播种应选用多功能、高精度、种肥同播的玉米单粒精播机械;小麦秸秆还田质量差的地块,可选用清茬(或灭茬)玉米精量播种机;土壤板结严重的地块,可选用深松多层施肥玉米精量播种机。选择具备仿形功能的播种机械,可保证播深一致、出苗整齐。
大力推广机械化精量点播技术,提高幼苗的田间均匀度和出苗整齐度,简化间苗与定苗等田间管理作业。播种时要匀速慢行,切忌高档快跑。播种机作业速度严格控制在每小时4公里以内,防止因漏播、跳播造成缺苗断垄。播种时要做到播深一致、行距一致、覆土一致,防止漏播、重播和镇压轮打滑。种植甜玉米的地块要在播前精细整地,播种深度控制在3厘米左右;由于甜玉米种子活力较弱、田间出苗能力差,在播种时可考虑一穴双粒,出苗后及时间苗定苗,以保证留苗密度。
(五)合理密植
优化种植密度是实现玉米增产的重要途径。要根据土壤肥力、品种特性以及生态、生产条件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一般“肥地宜密,瘦地宜稀”。对于普通粒用玉米,紧凑耐密型品种的适宜密度一般掌握在4000~4500株/亩;甜玉米种植密度一般控制在3500~4000株/亩,以确保果穗授粉充分、结实良好、籽粒饱满,提高果穗等级和商品性;高油玉米中秆型品种适宜密度为4500~5000株/亩,高秆品种适宜密度为4000~4500株/亩;青贮玉米早熟平展型矮秆品种密度可控制在4000~4500株/亩,中早熟紧凑型品种可控制在5000~6000株/亩,中晚熟平展型中秆品种可控制在4000~5000株/亩;玉米播种密度应比预计收获密度增加10%左右,种植形式采用50~60cm等行距种植。
(六)平衡施肥
要注意氮肥、磷肥和钾肥的配合,搞好平衡施肥。玉米全生育期需施纯氮18~20公斤、P2O5 6~8公斤、K2O 5~7公斤,有条件的地方每亩可配施1~1.5公斤硫酸锌或硫酸锰等微肥。全部磷肥、钾肥和40%的氮肥,在播种阶段作为基肥施入土壤,施用底肥或种肥要优先选用深松多层施肥和定位施肥精播机械,随播种带状足量施用,带施底肥要侧深施,防止烧种和烧苗。
夏玉米追氮肥的关键期为大喇叭口期(全株展开叶片11~12片),将剩余的60%氮肥结合浇水一次施入。要避免在拔节期追施氮肥,以防玉米植株基部茎节过度伸长而增加倒伏风险。有条件的地区可使用高地隙施肥机械或采用水肥一体化方式进行追肥,以提高施肥作业效率、保证施肥质量、提高肥效。
(七)及时化学除草
玉米播种后出苗前,墒情适宜时,可用乙草胺、丁草胺、乙•莠悬浮剂等对水均匀喷施地面进行土壤封闭处理,不漏喷、不重喷,以确保除草质量和用药安全。未进行播后苗前封闭除草或封闭除草失败的地块,在玉米3~5叶期,杂草2~4叶期,用苯唑草酮悬浮剂+莠去津水分散粒剂+专用助剂、烟嘧磺隆等进行苗后茎叶除草。使用烟嘧磺隆除草剂的地块,要避免使用有机磷农药,以免发生药害。
(八)实施化控防倒
倒伏风险较大的地块,尤其是高肥水、高密度、长势旺的高产田,可在玉米7~11叶片展开时喷施化控剂,控制植株高度,优化群体结构,促茎秆健壮,降低倒伏几率。施用化控剂时,要按照说明书控制用量和施用时期,切忌用量偏大造成植株过度矮化。密度合理、生长正常的大田和中低产田,不宜进行化控。
(九)加强防灾减灾措施
注意预防旱涝灾害。大喇叭口期是玉米需水临界期,对水分条件尤为敏感。在旱情发生时,要科学合理调配水资源,优先保证处于需水关键期地块的灌溉。尤其要防止出现“卡脖旱”,以免造成雌雄穗发育不同步。有条件的地方,要采用高效节水灌溉设备或方式,以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用水效率。如遇强降水应及时排出田间积水,以免土壤水分过多造成玉米植株发育受阻、空秆率增加和倒伏。高产攻关田,可采取中耕培土方式,促进气生根发育,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
玉米授粉期间,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授粉状况,如遇特殊天气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提高授粉率。玉米开花授粉期如遇连阴雨或极端高温,要进行人工辅助授粉等补救措施,以提高果穗结实率,增加穗粒数。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使用小型无人机进行低飞辅助散粉。
(十)及时防治病虫害
玉米4~5叶期,用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多菌灵进行叶面喷雾,可预治褐斑病;在玉米心叶末期,可选用苯醚甲环唑、烯唑醇、吡唑醚菌酯等杀菌剂,加上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等杀虫剂混合喷雾,适时“一喷多效”,可有效预防和防治叶斑病、锈病、蚜虫、灰飞虱、玉米螟、棉铃虫等中后期病虫害。要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测和预报,尤其是发生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病虫害,特别是周边省份新出现的草地贪夜蛾,极有可能入侵我市,因该虫已对多种农药产生抗性,各地要按照市农业农村局的部署和技术要求切实做好防控工作。
(十一)适期机收
适期晚收是增加玉米粒重、提高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生产环节,过早收获会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产生不利影响。在不影响下茬小麦适期播种的前提下,尽可能晚收。我市适时播种的夏玉米,在10月1日~5日收获比较适宜,要保证籽粒灌浆时间不少于50天。鲜食玉米的最佳采收期一般在吐丝后23~25天,采收时连同苞叶一起采收果穗。青贮玉米的最适收获期一般在蜡熟初期(籽粒乳线达到1/2左右),全株含水率宜控制在65~70%。要大力推广玉米机械化收获,为实现玉米晚收、小麦适播创造条件。采用籽粒机械直收的地块,收获时籽粒含水量一般要降至28%以下。
普通玉米收穗后要及时晾晒、储藏,防止长时间堆积导致霉烂。籽粒机械直收的要在收粒后立即进行烘干。鲜食玉米果穗采收后应及时上市销售或进行加工处理,切忌在高温下放置时间过长,以免影响品质和商品性。青贮玉米收割后应及时运到青贮加工地点,尽快进行青贮加工。